新冠疫情持續三年,本港學校一度經歷停課、網上授課、半日及全日面授課,不少莘莘學子面對前所未有的教學環境轉變。另一方面,各地放寬移民政策,學生經歷教師及朋輩移民離港,自身亦考慮升學移民,道別與適應成一門新課題。最近有團體調查顯示,「學業」及「公開試」為首兩項最困擾受訪中學生的事項,而與移民有關的事宜逐漸為他們帶來困擾,疫下恢復面授課更加重部份學生的壓力。
遵理潮指數與非營利組織首席快樂官協會(CHO),於今年11月以網上及實體問卷形式訪問1,038名學生,探討學生對壓力來源的看法。
「學業」、「公開試」為首兩項最困擾事項
調查顯示,自新學年開始,首三位最困擾受訪者的事項依次為「學業」(約77.9%)、「公開試」(約72.0%)及「父母期望」(約27.6%),近兩成受訪學生因「移民及朋輩移民帶來的離愁別緒」而感到困擾。
面對課業的困擾,約56.4%受訪者認為在疫情持續下,學校恢復面授課感到「壓力增加」。在眾多科目之中,最多訪學生(約44.5%)認為英文科構成「最大壓力」,多出六成學生認為英文科(458人)較中文科(273人)為最大壓力的科目。
只有約半數學生向朋友傾訴
自新學年開始,學生面對各項困擾與壓力,調查顯示,受訪學生認為首三項最損害幸福感的事情依次為:
「成績未如理想」(約68.6%)
「須應付考試」(約65.6%)
「休息時間減少」(約45.1%)。
普遍受訪者面對壓力時,會選擇:
向朋輩傾訴(約53.2%)、假裝無事(約50.2%)、獨處哭泣(26.8%);
他們會嘗試以聽音樂(67.0%)、睡覺(48.7%)及打機(37.5%)的方法處理壓力。
加強對學生的關懷

資深教育工作者及遵理潮指數創辦人梁賀琪女士表示:
「調查結果顯示學科與學生壓力的關係出現明顯轉向,歷年來被喻為『死亡之卷』的中文科已經『死亡』不再,英文科成為學生最憂慮的科目,此結果屬意料之內,相信是由於中文科課程改革,以及疫情下社會以至學校難以提供足夠的英語語境所致。」
首席快樂官協會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孫美妮女士亦指:
「疫情持續令人與人之間較容易產生疏離感,調查結果反映,學生面對壓力時傾向獨自處理甚至逃避問題。」
協會期望透過此次問卷調查,喚醒社會、家庭、學校可以著眼於不同的方式,鼓勵家長及教師加強對學生的關懷,以減低他們的孤獨感及心理壓力,期望締造和諧的學習環境,共創開心校園。
【癒心靈】陪伴情緒困擾者丨接受別人的療癒進度 跟你期待的不同丨好治癒Whole Wellness
- 【癒生活】香港夜經濟丨情陷夜中環丨灣仔海濱藝遊坊、中環街市及藝穗會聯手出擊丨集藝術及娛樂連串活動
- 【癒玩樂】2023「國慶賽馬日」10月1日 沙田馬場丨表演項目包括著名男高音獻唱丨古藝市集丨VR從化馬場虛擬遊
- 【癒運動】TNF100香港越野跑挑戰賽再次開放報名丨發佈實地越野攻略 帶你翻越香港七大郊野美景
- 【癒生活】海港城LCX 「港式嚟場 HK Signature」丨結合懷舊香港與新元素丨8大本地品牌期間限定店及工作坊
- 【癒玩樂】「滙豐流動電競擂台」周末登陸銅鑼灣及旺角丨人氣電競角色cosplayers即場互動丨電競高手大對決